病態賭徒的特質

 


Moran (1970) 曾經把病態賭徒分為徵狀型 (symptomatic) 、心理病態型(psychopathic)、神經型(neurotic)、衝動型(impulsive)、與次文化型(sub-cultural)等五種,可惜沒有作更詳細的描素,而研究者也認為這些分類似乎過於簡化(Allcock, 1986; Horodecki, 1992)。接下來的篇幅是就病態賭徒的一些特性加以陳述。

一、人格與智力上的特質

有些研究者接受病態賭博是一種「疾病」的看法,試著想要在天生因素與人格的特質上找到支持的證據,Livingston (1974)對參與「賭徒匿名團體」或「戒賭團體」(Gamblers Anonymous, GA)的會員與其配偶進行研究,發現賭徒們有:自戀、自大、沒有耐性、競爭的世界觀、賦予金錢一種象徵性意義、對於生命中的某些事物很難投注足夠的精力與努力、把賭博的行為歸咎為以往的不成熟所造成、以冒險的行為或物質上的東西當作「男子氣概」的表現、以及「動作取向」(action-seeking,認為要行動才有價值)的行為模式,而成員大部分屬於藍領階級,許多賭徒已把賭博自起初的冒險行為轉為防衛機制的一種,也就是用賭博的方式來逃避生活中的許多失意與挫病態賭博的可能原因與治療失敗。

Martinez-Pina 、Guirao de Parga 、Vallverdu 、Plana、 Mateo、與 Aguado (1991)等人的研究:發現許多病態賭徒是獨居、酗酒、從事危險工作、在求職上不得意、最近遭逢親人過世;但研究者假定賭徒的智力表現可能與一般人不同這方面,並沒有獲得證實。在檢視智力變項與重拾賭博習慣的關係中,McCormick 與 Taber (1991)的追蹤研究發現:智力的缺陷可以是預測賭徒是否會重新投入賭博活動的一個指標、但是並不表示有因果關係的存在。

Raviv (1993)的比較研究發現賭徒用賭博行為作為一種「抗鬱劑」;其他的研究者發現,病態賭徒的共通人格特質有:逃避性人格(使用壓抑或否認的方式來對付問題、價值系統較制化僵硬)、低社會化人格(衝動、不成熟的價值觀)、自戀性人格(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注意與重視、享受成功)、氣憤-侵犯性人格(常常有爆發的情緒、把情緒投射在他人身上)、反社會性人格、自我認同的不一致等(Ciarrocchi, Kirschner, & Fallik, 1991; McCormick & Ramirez, 1988; Rosenthal, 1986; Rugle, 1993)。Jacobs (1982) 則提出了「上癮人格徵狀模式」(addictive personality syndrome model)來描述賭徒試圖要解除壓力緊張、逃避痛苦現實的一種依賴現象(cited in Raviv, 1993)。其他相關研究也指出,病態賭徒一般說來是較聰明、具競爭傾向、工作努力、與高成就者(Comings, 1990; Custer, 1984; Murray, 1993; Peck, 1986)。

二、歸因型態

上癮的人對於自己的成敗得失、會有不同的歸因取向嗎?McCormick 與同事(1989)對因酗酒問題與病態賭博而尋求協助的人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病人與「習得的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重創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之間的相關是很顯著的,而有酗酒與賭博問題的人,在「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中的「自我強度」表現很差,作者認為「習得的無助感」與 PTSD 有諸多觀念重疊之處,因此兩者的高相關、可以自這個觀點來解釋。而無助感增加了賭徒再賭的可能性,那麼是因為這種無助感促使賭徒去賭博、希望再次獲得掌控的感覺?還是因為他們 PTSD 與賭博行為的結合、導致他們陷入這個無望的深淵?作者們沒有作進一步的釐析與解釋。其他研究者的結論是,賭徒們似乎容易把他們生命中的許多事件歸因於外在環境因素(Kusyszyn & Rubenstein, 1985; McGurrin, 1992),這些結果可以與賭徒的信仰系統(相信成功是自己的技巧而非運氣)對照來看。

三、感官追逐(sensation seeking)

感官追逐常被視為是病態賭博的特質之一(Brown, 1993, cited in Coventry & Brown, 1993; Coventry, Zuckerman, & Nebb, 1979, cited in Templer et al., 1993),在檢驗一般社交性賭徒 (social gambler) 與病態賭徒間的感官追逐與「似解離現象」(dissociative-like)之間的關係時,Kuley 與 Jacobs (1988)發現病態賭徒在「感官追逐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 or SSS)上的幾個項目中(不能控制、容易覺得無聊、與追求經驗)明顯地比社交性賭徒的得分要來的高,也發現解離現象與感官追逐是病態賭徒的共通性。其他研究者如 Zuckerman 、Kuhlman 與 Camac (1988)發現病態賭徒的感官追逐形式與 Eysenck 的神經性人格(psychoticism)很相似;Zuckerman (1985) 測試過病態賭徒與嗑藥上癮者體內 MAO 與 MHPG 的含量、更確定了的確有感官追逐的情況。Dickerson 、Cunningham、 England 與 Hinchy (1991)檢驗了賭徒的人格與賭博行為之前的情緒變化,發現玩的次數最高的人在 SSS 的表現是:興奮與冒險的得分較低、忍受與堅持的得分較高,而在 Eysenck 人格量表上的「說謊」分數卻很高。

這個研究再度證實了其他研究者 (如 Blaszczynski et al., 1985; Dickerson et al., 1987; Martinez-Pina et al., 1991)的發現,也就是說常常去賭博的非病態賭徒與病態賭徒,與一般沒有賭博習慣的人相形之下,在感官追逐量表上的表現,並沒有特別的差異。

Dickerson 等人的研究並沒有證實病態賭徒在感官追逐量表上的表現會較一般人為高,但是他們的結論中卻也證實了年紀與感官追逐之間的正相關,年紀愈輕、感官追逐得分愈高。Dickerson (1989)提醒我們:不要預設所有的賭博活動在結構上或心理影響的程度都是一樣的。Conventry 與 Brown (1993)二氏使用 SSS 作為研究主要工具,也證實了 Dickerson 與同事們(1987)的研究結果,這也許與所調查對象所參與的賭博活動有關,此研究也發現當賭徒們牽涉多種型態的賭博活動,其在 SSS 的表現有明顯的增高現象。

冒險行為與感官追逐是有關係的,不少研究者已發現了這一點(Jackson, Hourany, & Vidmar, 1972, cited in Kusyszyn, 1977; Peck, 1986),而有冒險行為傾向的,通常與逃避不快、追求新鮮有關。感官追逐可以解釋部分病態賭徒的特質,但結果不一致(Dickerson, Walker, England, & Hinchy, 1990; England & Gotestam, 1991)。賭博遊戲中的不可預測性,給賭徒一種吸引力與挑戰、甚至是興奮刺激的感覺。

四、情緒問題與其他情感上的失衡

Zuckerman 在 1971 就提出了病態賭徒的情緒極端變化的情形(cited in Kusyszyn, 1977) ,而也發現許多賭徒是在因賭博問題而尋求協助之前、就已經因情緒問題來求援(Ciarrocchi & Richardson, 1989; Gambino et al., 1993; McCormick, Russo, Ramirez, & Taber, 1984; O’Dwyer & Sheppard, 1993)。其他研究者發現賭徒會否認他們不愉快的情緒、對於情緒的表達也不適當、或在極端的情緒流中打轉(Heineman, 1987; McGurrin, 1992; Taber, Russo, Adkins, & McCormick, 1986),還有憂鬱、躁鬱、驚恐、自殺傾向等等(Dickerson, 1989; Lesieur & Blume, 1990; Linden, Pope, & Jonas, 1986; Lorenz & Yaffee, 1986; O’Dwyer & Sheppard, 1993)。

五、刻板化行為

Dickerson、 Hinchy、 England、 Faber 、與 Cunningham (1992)等人發現他們的研究對象似乎受機器本身增強機制的影響,而賭博增強的方式、或是所謂的「刻板行為」(stereotyped habit)在病態賭博的發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除了 Fabre 之外,同樣一批研究者,在 1991 年的研究中發現:已學會的「刻板習慣」、賭博行為之前的情緒、還有對於賭博結果的認知情況等等因素的互動,都可能造成過度的賭博行為。

六、與注意力(attention deficit)缺陷有關的行為

 許多研究者發現病態賭徒與過動兒行為(ADD 或 ADHD)之間的關係,(Carlton & Goldstein, 1987; Carlton & Manowitz, 1992) 。Rugle 與 Melamed (1993)使用神經心理的評量方式、檢驗病態賭徒注意力的問題,發現病態賭徒組明顯地比控制組在高層次的注意表現中差,而追溯病態賭徒的兒時行為,也與注意力的缺陷有關。這個研究指出,兒童期的注意力問題(過動兒),可能是發展類似病態賭博的「上癮」行為的潛在原因(Carlton & Manowitz ,1992)。

七、自殺想法或企圖

在調查參加「戒賭協會」(GA)會員的自殺行為時,Frank 、Lester 、與 Wexler (1991) 發現有近一半的受試者想過自殺、一成以上的曾經自殺過,在這些曾經想過自殺的受試者中,開始賭博的年紀很早、也曾經尋求過心理專家的協助、或是出自於功能失常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ies)。Ibanez、 Mercade 、Sanroma、與 Cordero (1992)的研究發現類似結果,這些自殺行為是與賭博或賭博的結果有關的,而上癮行為、特別是酗酒,也與賭徒的自殺傾向有關(Ciarrocchi & Richardson, 1989)。

八、雙重或多重心理疾病

病態賭徒中使用藥物的情形很普遍(Lesieur, 1988; Linden et al., 1986; Ramirez, McCormick, Russo, & Taber, 1984),也發現有雙重或多重上癮行為的(Lesieur, 1988; Linden et al., 1986; McCormick et al., 1984),包括藥物濫用、酗酒、強迫性花錢、嗜吃、與性上癮。Lesieur 和 Blume (1990)的調查發現:病態賭徒極有可能被診斷為其他的心理疾病,這種誤診也會延誤對病態賭徒的預後治療。由於「病態賭博」仍然不被美國許多保險公司承認,因此除非政策上的改變,這種誤診狀況才可能獲得改善。

許多研究發現病態賭徒中有許多患有憂鬱症(England & Gotestam, 1991; Lesieur, 1989; Raviv, 1993),有心理疾病、或是人格違常與人際關係上的問題(Bellaire & Caspari, 1992; Ibanez et al., 1992) 以及「上癮行為轉移」(Blume, 1994;Zion, Tracy, & Abell , 1991)的研究中發現。


[US]


Traits of pathological gamblers

Comments